close

老媽今天傍晚把玹送回來時,問了他肚臍突出來的事

我說:「我有發現,但不是因最近哭得凶才凸出來的」

老媽很擔心的要我上網查一下是怎麼回事

原本我還不太在意  但後來又仔細看了一下玹的肚臍

真的很凸    瑋之前好像沒有這情況

搞得粗線條的我也有點小小緊張

結果查到是『臍疝氣』

資料是這樣寫的:


形成原因:
胎兒在母體內不論氧氣、營養的取得與新陳代謝的廢物排出,皆須由臍帶中的臍靜脈與臍動脈來完成任務,由此可見臍帶對胎兒的重要性。但當寶寶出生以後,婦產科醫師把臍帶剪斷以後,寶寶的血液循環與呼吸就要完全靠自己了。在剪斷臍帶後留在寶寶的一小部份,即所謂的「肚臍」。如果,因為肚躋附近腹部韌帶未癒合,使得腸內的小腸或網膜突出於臍帶內,特別是哭或用力時顯得更突出,此即所謂的臍疝氣。

這種臍疝氣很少像腹股溝疝氣一樣,較不具危險性及不容易嵌頓,不哭不用力的時候,很容易地會回到腹腔內。大多在一 ~ 二歲內會漸漸消失。祇有一小部份腹壁缺損很小,而臍疝氣很大者較容易嵌頓,具有危險性,這種就須要外科手術來矯正。

至於民間喜歡用五元或十元硬幣覆蓋在肚臍上,再以膠布黏貼在腹部,表面上看起來似乎是可以防止臍疝氣的突出,但對腹壁的發育沒幫忙,甚至有害,對臍疝氣的治療沒有好處。關於開刀的年齡,一般除了會嵌頓的那種情形外,大都觀察至二歲左右,看臍疝氣是否有愈來愈小,則不必開刀自然會不治而癒:如果至三 ~ 四歲左右,有愈來愈大的趨勢,則考慮開刀治療。

有些嬰兒在哭鬧時肚臍會凸出,輕微的只是凸出一個小球狀,厲害的甚至會像一個小汽球,害的一些家屬非常緊張,以為小嬰兒有什麼重大的先天異常,甚至有一些家屬會誤認為是婦產科醫師在接生時臍帶處理不好所造成的後遺症,而準備對婦產科醫師興師問罪。其實這是一種很常見的新生兒臍帶的問題,稱之為臍疝氣,與婦產科的接生和臍帶的處理並無任何關係。 
       
臍帶對胎兒來講是非常重要的,因為胎兒生長發育所需要的氧氣養分及代謝所產生的廢棄物都需要經由臍帶和胎盤來運送與排除。在懷孕初期,胎兒的腸道是膨出在臍帶中的,在發育過程中才慢慢縮回去腹內,腹壁也慢慢密合。臍疝氣乃是因為臍輪沒有完全密合,且經常合併腹直肌分離,留下一小缺損,所以當嬰兒哭鬧用力時腸子就從缺損處鼓出來,把肚臍漲得大大的,鼓出的程度小則二至三公分左右,但也有大至十多公分的,但是實際上的缺損並不是那麼大。我們要知道真正缺損的大小可以用手指去摸摸肚臍的位置,可感覺這缺損的大小,一般都在一公分以下,但也有大到四至五公分的,但並不常見。 
        
常會看到有一些家屬會用銅板或是較硬的東西壓住臍帶的位置,以防止臍疝氣一再凸出來。其實臍疝氣大部分並不需要治療,大部分的臍疝氣,尤其是在一公分以內的,大多在一歲以前就會自行癒合,是否有壓迫住臍疝氣並無多大影響,但似乎可以減少家屬的焦慮和緊張。但是如果臍疝氣大於二公分以上,就比較不容易自行癒合。那何時才要考慮開刀治療呢?如腹壁缺損大於兩公分以上,到了三至四歲仍未完全癒合,引起腸子箝制等症狀,或是缺損部位持續擴大,就必須考慮手術治療。 
(原刊載於91.5.5.聯合報)

 
治療:
1. 95%臍疝氣通常在二歲前自行閉合 ( 與外觀膨出之大小無關 )
2. 二歲以後的小孩子若仍有臍疝氣,應予手術修補。(臍疝氣嵌頓極少發生,然機率會隨年齡增加而增加。若不幸發生嵌頓,無論年齡大小均應手術)


臍疝氣通常在小寶寶一個月大時發生,大約一百個寶寶當中,會有二、三個,主要是因為兩旁的腹肌較有力,而中間的腹直肌比較沒有力,因而形成中央凸起,一般來說,小寶寶在四、五個月大時,大部分會恢復正常,最遲也不會超過一歲。

雖然說,大部分的臍疝氣都會好,不過仍要特別注意,最擔心就是腸子嵌在凸起來的地方,造成腸子壞死。如果發現臍疝氣凸起來的地方硬硬的,用手推不回去,肚臍顏色變紅或是變黑,寶寶變得煩躁不安、餵食情況不佳,或是排便不順,有可能腸子已經卡住,要趕快就醫。

若臍疝氣凸起來的地方軟軟的,可用手推回,即便是凸的地方愈變愈大,也不用太擔心。不過,臨床上曾發現,有的寶寶臍疝氣大到成人的半個拳頭那麼大。由於凸出的地方愈大,造成腸子嵌入、壞死的機會就愈大,通常醫師會建議手術切除,避免問題愈來愈嚴重。



看來好像是"暫時"沒關係......

似乎是七個月到一歲左右會自己縮回去

我想 下次打預防針時再詢問醫生好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ammi 的頭像
    Sammi

    Sammi的吃喝玩樂全紀錄

    Samm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